年級:一年級
科別:餐飲管理科
班級:餐一乙
學號:811065
姓名:蔡泓軒
書籍ISBN:9789863429159
參賽標題:別再叫我加油,好嗎?: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
中文書名:別再叫我加油,好嗎?:我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
書籍作者:張閔筑
出版單位: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年月:2017年12月8日
版次:四版
一、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:
作者張閔筑是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。作者在高二時被診斷罹患憂鬱症,在求學的那段時光中,她除了經歷了教室內不可言喻的霸凌、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、生活在平行線上的父母,還有升學、課業、人際關係等......壓力拔山倒樹而來,到最後上了大學,她如何靠著心理學擺脫憂鬱症。
二、內容摘錄:
為什麼要叫憂鬱症患者「自己快樂一點」?(p.32)
淪為受害者並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,被霸凌只是因為施暴者「看上你」,想欺負你而已。(p.70)
旁觀者的存在,是霸凌事件得以發生的重要因素。因為群眾不論是加入助長霸凌者,或是默默觀看,都可能使霸凌者獲得更多權利,更確信自己是在做對的事,使得霸凌的問題更嚴重。(p.75)
我以為能承受被討厭的衝擊,但我錯了,那些攻擊太過強烈,我太高估自己了,馬上陷入難以調適的低潮。(p.134)
與其永無止境的盼望父母或是手足去當改變的第一人,不如由己身做起。(p.209)
最重要的並不是努力去成為看起來「不奇怪」的人,而是了解自己的特色,發揮天賦與適應缺陷,好好與自己相處。(p.227)
三、我的觀點:
在台灣,每十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,這是一種心理疾病,對一般人而言外在的病痛會被大家所接受、關心,但憂鬱症這種疾病是大家容易忽略的,不知道的人甚至會認為生這個病的原因只是因為「抗壓性太低」,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有很多種,像是家庭、人際關係、課業等......因素。
曾經,我也經歷了教室內不可言喻的霸凌,當我從別人口中得知他們在私底下將自己講得有多難聽時,我也很傷心很難過,甚至是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,才會被他們討厭,也跟朋友抱怨過,但我認為他們並不懂我的感受,從她們口中最常對我說的就是「你想太多了」或是「沒事啦」,對我來說並沒有得到安慰,後來為了不讓身邊真正關心我的朋友們擔心,所以我選擇帶上面具、隱藏自己,讓他們覺得我過得很好,雖然在教室內的我能和大家有說有笑的相處,但我很清楚那時的我並不快樂。
「在左手腕上畫下一圈血色,筆尖狠狠地刺進入肉裡,緩緩地畫開,手上留下一圈不純粹的紅,她感受到渴盼已久的寧靜。」當我一翻開書看到這篇時,我很能感同身受。在那段黑暗的時光,每當我一個人獨處時,我常在想,要是我在手上劃上一道道的痕跡會是什麼感覺,猶豫了許久,我緩緩地拿起了美工刀,在手上劃下了第一刀,看見血慢慢的從手中流出,我有一種解脫的感覺,或許對一般人來說這是一件不可思議,令人無法理解的舉動,但在我們心中,我們比誰都要清楚,會這麼做只是被生活壓得無法喘氣,想對自己證明自己還活在這個世界上。
在這本書中,我覺得作者最主要想表達的是子女與父母的溝通問題,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不是任何人所能決定的,就算有再多的不滿也只能透過溝通的方式,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想法,維持和諧的家庭關係。作者在跟家人透露自己可能生病時,她的家人卻不把這一切當作一回事,只覺得這是她不想去上學的藉口,直到最後,她的舉動越來越奇怪,讓家人不得不接受她生病的事實,而這件事也間接的影響到了家庭關係,讓家裡的氣氛死氣沉沉。當時,我有想過跟家人溝通自己所遭遇的一切,但那時的我,怎麼樣也無法與家人溝通,只記得一
見到面就對他們覺得厭煩,所以一講到話口氣都不太好,和平溝通比吵架還少,所以最後還是把一切隱藏在心底。
「憂鬱症是復發率極高的精神疾患,且患者很容易自責。在持續達不到他人賦予『康復』的重大責任下,反而會加重他們的病情。」不理解的人常常在無意間中對生病的人施與壓力,也許他們只是想要盡一點心力來幫助生病的人,說一些安慰他們的話,但有可能因為他們的一句話,反而是為生病的人帶來更大的壓力,所以或許最好的安慰只需要安靜的陪在他們身邊,這樣就很好了。
書中的作者,在考上了大學的心理學系後,靠著心理學讓自己成功擺脫憂鬱症,並寫書跟大家分享她經歷的一切,除了是給病友們一些鼓勵,也讓一些不了解的人讀,希望大家讀完書後,對這個病的誤解能夠少一點。
事情過去以後,心情漸漸平復,一切對我來說像是雨過天晴一樣,雖然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何那些人當初會這樣對我,但不論喜怒哀樂,日子都還是要過,與其哭喪著臉過一天,倒不如笑著過一天,讓生活更有意義。
四、討論議題:
當我們遇到憂鬱症的朋友時,該如何運用說話的方式安慰?
該如何適時的與家人溝通自己遇到的挫折?
當我們身邊有人遇到霸凌時,我們該如何應對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